2016-08-09 08:58:59
来源:水母网
水母网8月9日讯(通讯员 王国亮 于永强 YMG记者 刘洁 摄影报道)海阳留格庄镇王家泊村,一个不甚宽敞的农村小院,晒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簸箕、小笸箩,还有一捆捆粗粗细细的柳条。就是在这样一个有些简陋的农家小院里,记者见到了已经82岁王培信老人。这个平凡老实的男人一说起柳编立即侃侃而谈,神色中透露出的是对柳编的无限热爱和对没有年轻人传承的遗憾。
王家泊村的柳编工艺以绵柳为主要原料,辅之以绵槐、腊条等材料。从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,由于手工劳作效率较低,加之对原材料成本的考虑,该村用于编制的绵柳大多是自己种植。“一般都是初春的时候种,夏末就可以割下来进行编制了,也可以存储到秋冬天用。”王培信老人边指着院子里随处可见的已经剥好皮的柳条边说。与垂柳相比,绵柳较瘪,透气性更好,也更利于编制。王培信分别用一茬柳、二茬柳两种柳条编制的器具进行了展示比较,可以明显看出,一茬柳较粗,编制的器具较大且整齐美观,而二茬柳相对于一茬柳较细且空,编制时容易折断,成品器具在使用时容易变形。
从最开始的割取原材料、剥皮、选料,到手工制作以及最后的存储,王培信都亲力亲为,“柳条要湿着编才好,整个编制的过程都要关着门窗,整个屋子不透气,经常会热得喘不过气来。”王培信告诉记者,18岁时,他就跟着从莱阳来的师傅学习柳编,一直到今年已经有64个年头了。年轻时曾到滑石厂、水煤厂工作,但由于妻子身体状况不太好,需要有人照顾,便留在家中以柳编为生。
王培信告诉记者,他主要是编制笸箩、簸箕和箢篼等实用性较高的柳编制品。“笸箩比较小而且简单,现在一天能编三到四个,放在家里盛馒头、饼,或者过年盛个瓜子都可以,以前年轻的时候一天能编七八个。”簸箕较大,编制的难度也较大,老人一天只能编一个。篼是一种盛东西的器具,也可用来运输农产品,老人一天能编制两到三个。在与老人的交谈中,记者了解到,这些柳编制品老人都是赶集时拿到镇上卖的,买的人也基本都是附近的村民。“现代工艺品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柳编手工艺品造成了极大的冲击,编的人越来越少,现在村里只有2户在编。”
谈到柳编工艺的传承,王培信表示,现在机械化生产以及物质材料的极大丰富,使生产效率提高,产品成本及价格都渐渐降低,同类产品的选择更加多样化,柳编产品的可替代性强,纯手工操作成本较高,销路欠佳。加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以柳编为生,柳编工艺的传承面临极其严重的挑战。
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:0535-6631311